“根据国家气候中心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会商结果,今年6月—9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预计偏高,从气象条件上看,更容易形成臭氧污染。”近日,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在例行发布会上围绕公众关注的臭氧问题给出如上答案。
发布会上,裴晓菲用“在天为佛,在地为魔”比喻臭氧的双面性——平流层臭氧是“地球卫士”,但地表臭氧由人类排放的NOx、VOCs在高温光照下生成,成为损害呼吸系统的“隐形杀手”。
炎炎夏日,晴空万里,殊不知一种隐形污染就藏在其中。
裴晓菲介绍,从气象条件来看,光照充分、高温、低湿的气象条件有助于对流层臭氧的产生。数据显示,今年1月—5月,全国臭氧浓度为1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0.7%;全国臭氧超标天数共计2480天,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针对今年臭氧污染出现早、范围大、污染程度“北轻南重”的特点,生态环境部作出积极部署,将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光化学监测网络建设,加强预测预报;持续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问题排查整治;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环境监管,严厉打击超标排放和弄虚作假问题,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强公众的蓝天幸福感。